<h1>中国书画网</h1>
首 页
网站简介
历代书画家
近现代名家
当代名家
院士展厅
分类展厅
书画销售
人体艺术
书画知识
联系我们
 
书画知识
+ 国画知识
+ 文房四宝
+ 书法知识
+ 油画知识
+ 书画鉴赏
+ 国画流派
+ 收藏知识
+ 中国书法家协会概况
+ 全国各省市美术家协会介绍
+ 中国美术家协会概况
+ 全国各省市书法家协会介绍
+ 书画百科
参展指南
我要参展
参展须知
 
 
 您现在的位置: 大中华书画网 >> 书画知识 - 世界上最贵名画《拿烟斗的男孩》背后的凄美故事

世界上最贵名画《拿烟斗的男孩》背后的凄美故事

出自:    发表时间:2011/5/25 11:43:04    点击率:9841


    世界上最贵名画毕加索的油画《拿烟斗的男孩》, 2004年年5月5日在伦敦举行的苏富比拍卖会上,以1.04亿美元的天价成交。而在这幅天价名作背后却隐藏著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手拿烟斗的男孩」相恋邻家女
    这幅画是毕加索1905年创作的,当时他只有24岁,刚刚在巴黎著名的蒙玛特高地- -青年艺术家聚集的地方安顿下来。画中是一位正值青春期的男孩,表情略带忧鬱,身穿蓝色服装,头戴花冠,手裡拿著一支烟斗,画面的背景是两大束色彩艷丽的鲜花。专家评价说,这一作品色彩清新明快,笔法细腻,人物和景致都刻画得非常生动逼真,是毕加索一生中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作品之一。这个作品,被评论家誉為「具有达文西《蒙娜丽莎》似的神秘,梵谷《加德医生》似的忧鬱的唯美之作。」随著毕加索声名鹊起,这幅画在巴黎几经转手,最后被德国的犹太富商格奥尔格先生收藏。

    格奥尔格家族以经营瓷器、鐘錶起家,19世纪初又涉及金融、股票和运输业,拥有莱茵河沿岸大量肥沃的土地。小斯帝夫-格奥尔格是这个家族的第四代单传,从小就受到了父亲精心栽培,才华过人。格奥尔格先生有一世交好友,名叫理查-霍夫曼,是一位来自美国的瓷器贸易商。他们两家在柏林斯冈艾弗德大街的住所紧挨在一起,霍夫曼先生的爱女贝蒂比斯帝夫小一岁,两人从小青梅竹马。

    那时,斯帝夫一直把美丽又有些怯弱的美丽女孩当做亲妹妹看待。从懂事以来,贝蒂一直以為斯帝夫就是这幅《手拿烟斗的男孩》的模特儿,因為画中的少年与斯帝夫无论是相貌还是神态气质上太像了。直到贝蒂12岁才从父亲的口中失望地得知,这画中少年与斯帝夫没有丝毫的关係。

    每当贝蒂有难言的请求时,她总会写一个留给斯帝夫的小纸条,把它贴在《手拿烟斗的男孩》的背后。贝蒂所画的第一幅素描就是斯帝夫手拿父亲的烟斗站在这幅画前的肖像。18岁,贝蒂把自己的素描稿作為圣诞礼物送给了斯帝夫,斯帝夫第一次亲吻了他心仪的女孩。

    1935年年初,战争的乌云已经笼罩著德国上空,格奥尔格先生开始把家族的大量艺术藏品和财產转移到瑞士,同时力劝好友早日带家属到美国避难。但他们一家由於斯帝夫的母亲不愿离开故土而错过了逃离德国的机会。

大使夫人泪沾传奇名画
    战后,霍夫曼与女儿马上奔赴德国,开始了寻找格奥尔格一家的艰难旅程。父女俩几乎走遍了德国境内所有犹太人安置点,最后,他们在德国政府的公文中正式获知,格奥尔格家族中除了少数几个逃到非洲的零散成员外,其他成员无一逃脱魔掌。
    贝蒂於1949年嫁给了长她6岁的约克-格鲁尼,一个来自波士顿的优秀青年。1950年,贝蒂跟随新婚的丈夫,以美国驻英国大使夫人的身份来到了伦敦。再次回到欧洲,贝蒂感慨万千,她无法忘记自己曾经在伦敦火车站為了等待斯帝夫的到来,不吃不喝地站了几天几夜。而今,自己与初恋情人已是阴阳相隔。

    深知妻子心事的丈夫告诉她一个消息,最近苏富比拍卖行正在举行拍卖,有许多犹太人為了筹备战后重整旗鼓的资金,正把家族祖传的艺术藏品奉出拍卖。格奥尔格家族艺术藏品甚丰,贝蒂也许能在那裡碰上格奥尔格家族的成员呢。得知这个消息后,贝蒂马上到了拍卖会现场,可是她并没有任何斯帝夫的消息。正当贝蒂準备离开的时候,她惊异地听到了一幅画的名字:「毕加索《手拿烟斗的男孩》,曾经的所属人不详,是盟军从德国缴获的战利品,一万美金起价,所筹款额将交给`世界犹太人基金会」。

    贝蒂的头「轰」的一声如雷灌顶,透过朦朧的泪眼望去,那幅画虽然经歷过战争的创伤,却依旧完好无缺。画中的男孩依旧那麼忧鬱,那麼秀美;头上的花冠依旧鲜艷,背景花束依旧芬芳;儿时记忆依旧鲜明,可是,只有她还独自活著,而另一个少年在哪裡?
    贝蒂想都不想就举起了牌子。竞拍的最后,价位被提到了2万8千美金,就当时的世界名画拍卖来说,这个价位已经到了无人问津的高价了。第三声询问过后,木棰落下,这幅画终於落到了贝蒂的手中。贝蒂捧著画回到家中。一路上,她的眼泪没有断过,她很清楚这幅画的遭遇正是斯帝夫一家遭遇的缩影,自己捧著的,正是那少年的心。

    从此,这幅画一直被珍藏在格鲁尼家族的私人书房,直到5年后,格鲁尼先生结束了任期回到波士顿老家时,这幅画才跟随著格鲁尼夫妇回到了美国。十年之内,贝蒂的三个孩子相继问世。她成了一个快乐的母亲,同时她活跃於美国上流社会的社交界,用自己和丈夫家族的声望来影响更多的美国人关心犹太人的命运和他们战后的重建事业。贝蒂自己亲自担任了「流亡美国犹太人委员会」的顾问。贝蒂的人生开始变得充实而快乐,战争的阴影正一点一点地从她的心裡驱散。虽然在梦裡她依旧会见到她儿时的恋人,但是,已经成為母亲的贝蒂更希望斯帝夫在天国裡能够幸福快乐。
    1965年年10月裡的一天,正在花园中修剪花草的贝蒂看见僕人带著一位陌生客人到了自己的面前。贝蒂一下子就被他忧鬱的气质和深邃的棕色眼睛吸引了。客人穿了一套考究的黑色西服,稳健又优雅。贝蒂瞇起了眼睛,极力在记忆中搜寻著对方似曾相识的影子。他用大海一样深情的眼睛看著贝蒂,然后缓缓地摘下了帽子,微微地向贝蒂鞠了一个躬。他轻声地对贝蒂说道:「你好吗?我的小贝蒂」。
    听到他说的德语,贝蒂的脸失去了血色,手中的花剪掉到了地上。那声音虽然已经不是她熟悉的少年的嗓音,但是那种称呼她的方式,只属於一个人的!只有斯帝夫才会这样叫,这是只属於他们两人之间的秘密。    他还活著!
贝蒂觉得28年前没能从柏林火车站驶出的命运火车,今天开出来了。

神秘遗嘱见证跨世纪传奇
    他就是斯帝夫‧格奥尔格,一个本该死在纳粹集中营裡的少年。在波兰的纳粹集中营裡,他目睹了父亲死在纳粹的毒气室裡,母亲死在了纳粹的机关枪下。最后关头,他居然在死人堆裡被美国士兵解救了出来。由於斯帝夫当时染上了肺病,生命垂危,马上被美军送往波兰一家地方医院治疗,一年后他用顽强的毅力战胜死神,并返回德国。斯帝夫用了两年时间同德国政府交涉,试图挽救家族在战争中失去的巨大财產。同时,他开始自学经济和法律,以早日完成父母亲的遗愿。
    1955年,他在伦敦出差时无意中在《泰晤士报》上看到了美国驻英国大使夫妇為爱因斯坦举行追悼会的照片,他敏锐地从照片上感到大使夫人就是他的小贝蒂。他马上来到美国大使馆,求见大使夫人,但遭到了工作人员的拒绝。斯帝夫不死心,想通过伦敦的朋友关係联繫上大使夫妇,不巧第二天,德国有急事发生,他只好匆匆返回了柏林。两个月后,為了寻找美国小妹,斯帝夫再次来到伦敦。等他见到美国大使夫妇时,他失望地得知上任大使夫妇已於一个月前结束了任期,回到美国了。他从新大使那裡听说了贝蒂的情况,知道她已经成為了母亲,丈夫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绅士,斯帝夫心中既欢喜又悵然。他知道他们已经分别了近18年,虽然对於自己来说战争是永远无法癒合的创痛,但是对於贝蒂来说,也许她更想忘记那一段歷史。
    斯帝夫忍痛没有再去美国寻找贝蒂,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家族事业的振兴上来。他把父亲转移到瑞士的财產收了回来,同时开始在金融和建筑业寻求发展。為了安慰父母的在天之灵,从50年代末开始,他联合其他与自己有同等遭遇的人们同德国政府交涉,以获得政府的战争赔偿。但是,诉讼之路漫长而坎坷,也就是在他几乎绝望之时,他从一个朋友那裡听说了在美国有一对曾经做过英国大使的格鲁尼夫妇,正致力於帮助流亡美国的犹太人的重组事业。同时,那位朋友在闲聊中透露了格鲁尼夫人曾经收藏了一幅毕加索的名画《手拿烟斗的男孩》。
    可以想像斯帝夫在听说这个消息时内心的震撼! 他万万没有想到,凝聚著自己所有珍贵的初恋记忆的那幅画竟然被贝蒂珍藏著,这说明在贝蒂的心中一直珍藏著有关自己的记忆。他再也忍不住了,第二天,他就办理了去美国的签证。当他开始走近贝蒂的时候,他的心几乎都要跳出来。斯帝夫觉得从客厅至花园的路漫长而艰辛,他几乎走了28年的时光......
    当泪水把他们两人的衣襟打湿之后,贝蒂挽著斯帝夫的手臂来到了书房,给他看那幅画。他在那幅画前站了许久,眼泪一直没有乾过。最后,他习惯性地走到那幅画前,试图翻看那幅画的背面,看看他的小姑娘是否给他留了什麼纸条。最后他们都笑了。

    他见到了格鲁尼先生,两个男人虽然第一次见面,却有一种老友重逢的感觉。他们只迟疑了一秒鐘,然后就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格鲁尼先生对斯帝夫说的第一句话是:「那是一场可耻的战争,是人类的耻辱」。
    而斯帝夫对格鲁尼所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从懂事起就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希望贝蒂一生幸福,而你做到了,我也许没有资格说这句话,但是我很想说谢谢你」。
    格鲁尼夫妇试图挽留斯帝夫在家裡多住几天,但是斯帝夫执意早日返回柏林。临行前,贝蒂坚持把那幅画还给斯帝夫,斯帝夫这样说道:「你有两个理由必须拥有这幅画:一,你替我的父母保全了这幅画,使它避免落入他人手中,他们在天之灵一定非常欣慰;二,对於我来说这幅画裡有太多的记忆,它在你的手裡,意味著你没有把我忘记,至少这是我活下去的理由和勇气」。
    贝蒂答应了斯帝夫的请求,永远保留这幅画。斯帝夫回到了柏林,继续著他家族的事业。直到他快50岁的时候,他才娶了奥地利姑娘爱得嘉為妻,并生下了四个孩子。
    在随后的岁月裡,格鲁尼夫妇不遗餘力地投入战后犹太受害者赔偿等问题。从70年代起,《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时代週刊》等著名媒体纷纷开始大幅报道这方面新闻,為斯帝夫取得最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不久,德国莱茵河沿岸开始修建大坝,政府同斯帝夫交涉过后,开始批量购买他的土地。就这样,在战后几十年的时间裡,斯帝夫使家族的财產翻了几番。80年代中期,斯帝夫把企业委託给信赖的经营者,自己则隐居在家族的古堡中,深居简出。
    1996年,格鲁尼先生辞世。2年后,贝蒂的健康严重恶化,她再次致电斯帝夫,希望他能够在她活著的时候,收回他家族的画。斯帝夫亲自到美国看望了贝蒂,并且说服她打消了这个想法。由此,贝蒂留下遗嘱:如果在她死后,斯帝夫先生依旧拒绝接受这幅画,那麼她的儿子们可以将这幅画拍卖。拍卖收入三分之一留给她的子女,三分之一捐给世界残疾儿童基金会,三分之一捐给以斯帝夫•格奥尔格先生命名的任何慈善机构。
    2003年年底,贝蒂辞世一年半后她的后人决定拍卖此画。此消息一经传出,就引来了世界媒体的强烈关注。2004年年4月,在伦敦的苏富比拍卖会上,《手拿烟斗的男孩》以一亿四百万美元的天价成交。由於此画打破了14年前梵谷名画7800万美金的记录创造了奇蹟,这位神秘的收藏者一直成了世人关注的对象。
    但是,收藏者却长久地缄默著。直到2004年年11月斯帝夫辞世,斯帝夫的后人奉他的遗嘱将一封有斯帝夫亲笔签名的信转给贝蒂的后人时,真相才终於大白--那神秘的购买者正是斯帝夫本人。据说,这幅画一直陪伴他走到生命的尽头,他是凝视著这幅画,走向人生的尽头......。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联系 | 本站章程 | 版权声明 | 常见问题 | 访客留言 | 联系方式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Copyright © 2008 -2010 汉唐书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6093847号-1 
总部:中国·北京 事业发展部:广东·惠州  联系电话:0752-2356123 邮箱:zhsh5000@163.com
中国文明网